蝴蝶的渊源
来源:上海蝶语蝴蝶工作室
若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有一类色彩艳丽,舞姿优雅的小精灵几乎无处不在。它们便是“会飞的花朵”---蝴蝶,这些造物主的宠物,大自然中最娇艳的生灵,以其华美的色彩,翩跹的仪态,引起了人类浓厚的兴趣,自古以来深得人们的喜爱。6000年前,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就按照蝴蝶的外形,以玉、陶土等制成了大量用于装饰的“蝶形器”。2500年前,中国第一部辞书《尔雅》里,出现了最早的“蝶”字。
2000多年前,一位叫庄周的先哲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美丽的蝴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飞翔于天空。醒来后,他才发觉自己仍然身处世间,他浪漫的推测:不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
由此以想,在文人雅客的眼里,蝴蝶超凡脱俗的美丽、悠然自在的生活,与他们个性的追求不谋而合。此后的2000多年里,蝴蝶成了中国文学与美术作品中随处可见的题材。据我最近统计,中国关于蝴蝶的诗词及文章多达6000多篇。古人们绝妙的联想使蝴蝶显得神奇,与蝴蝶有关的传说总是让人感觉美妙无比,庄周梦蝶、唐宫放蝶、裙带化蝶、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恋等佳作层出不穷。 在诗句中,蝴蝶是屡魂的羽翼,是人们悠然自在心情的信使。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白《长干行》中“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杜甫在《曲江二首》中“穿花蛱蝶深深见”谢逸《蝴蝶》中“狂随柳絮有时见,舞人梨花何处寻?”等已成千古绝句。
故宫中保存了不少有蝴蝶的画作,其中以南末画家的《明春蝶戏》和《蛱蝶写生图》最为著名。尤其是前者,生动写实地绘有15只南宁国都临安附近的蝶种,至今可以明显分认出种类,当年画家们对蝴蝶观察描绘的精细令人叹服。而现代,苏童在小说《蝴蝶与棋》中也描烈军属过一个由蝴蝶精化成的女子,这种奇妙的想象与蒲松龄笔下的精灵有异曲同工。 在西方,500多年前就有描述蝴蝶的著作出版,正式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1758年著名生物学家林耐创立蝴蝶分类系统,18和19世纪,随着航海探险,科学家们不断地发现新种类,他们运用一切可能手段收集标本,包括雇佣土著人用弓箭射猎和用枪击落蝴蝶,一些著名的蝴蝶因此被发现的故事因此颇具传奇。
新几内亚的热带丛林中,生活着一类被誉为世界最美的蝴蝶---天堂凤蝶,由于它们翅形优美而巨大,全身在黑天绒质的底色上闪烁着金绿色与金黄色的光泽,被当地土著人认为是来自天堂的使者。当年法国人与英国人同时到达新几内亚探险殖民时,法国人被这类美美奂的蝴蝶迷住了,他们忘记主要的使命而深入丛林捕蝶。几周后,当他们满载而归时,英国人已在海岸边建立了据点,宣布该岛是他们先占领的。法国人为了这美丽的蝴蝶而失去了一片比英国本土还大的殖民地。不过,采集这些蝴蝶的法国人后来得到一点小小的安慰奖,他们收集的这些蝴蝶,在当时巴黎拍卖会上被高价卖给一些收藏家。
经过300年的探索,到现在,世界上已发现近16800种蝴蝶,它们被分为17个科。现代人类在认识,利用蝴蝶的同时,也对它们进行了保护。世界各国列为保护的珍稀蝴蝶已有270多种,人们将保护蝴蝶栖息地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并将蝴蝶作为环境保护的“指标动物”,以一个地区蝶种变动来评价环境的质量,这一方式已得到广泛的认同。
世界各地出版的有关蝴蝶的书籍更上不胜枚举,仅近5年就达500多种。中国推出的蝴蝶书籍中,以海峡两岸合作出版的《中国鳞翅目—蝴蝶》一书规模最大,该书记录了1450多种,占已知总数98%以上的中国蝴蝶,全部种类均有精美的彩照,使中国蝴蝶有了自己完整的“户口簿”。
许多人都喜欢听的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尤其是最后的“化蝶”一段,蝴蝶的蜕变被音乐演绎成一个美丽无比的境界。这个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尽管结局凄美,但过程却感人之至。在大自然中,蝴蝶的美丽令人惊魂慑魄,人们一眼就会注意到它们飞翔中的翅膀,但又有多少人看到这一幕时会杨起蝴蝶是由毫不起眼甚至丑陋的毛毛虫变来的呢?
蝴蝶的一生,有一个从“丑小鸭”变“白天”的变化过程。它可以分为四个发育阶段,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是蝴蝶生命的起点,蝶卵通常单个散产在植物上,形状千奇百怪。卵经过一些天时间就孵化成幼虫,这些大头圆身的小家伙,出生后的第一餐往往是自己的卵壳,壳内丰富的蛋白质及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对幼虫的生长是有利的,以后,它们就取食叶片了,幼虫经过几次蜕皮,发育到成熟阶段之后,就停止了进食,化与一个不吃不动,看上去静止的蛹,蛹的内部却进行着剧烈的变化,它血液中的血球细胞一边破坏着幼虫的旧器官,另一边重组着幼虫的新器官。美丽的翅膀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幼虫体内积累的各种色素此时逐渐沉淀附着在折叠在一起的翅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花纹。这种改造完成后,蝴蝶就利用血压挤破蛹壳从中蜕出。刚出蛹的蝴蝶,翅膀折叠在一起,不久体液就流入气管和双层的翅膜中,一只貌不惊人的丑陋幼虫就成了优雅的真正蝴蝶。
也许有人会问:“蝴蝶为什么那样美?”其实,蝴蝶最吸引人的部分莫过于翅膀,蝶翅是由两层本身无色的膜构成,翅生长时,内部有许多气管、血管及神经。当蝶破肾而出,羽化后的这些管道硬化,形成了翅的支架---翅脉,使蝶翅变成了风筝似的结构。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翅上排列着鱼鳞一般的“鳞片”,每枚鳞由一个单独的细胞穿过翅膜延伸而面,在基部有突出的小柄,镶嵌在膜内。
鳞片使蝴蝶有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这些色彩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叫色素色,一种叫结构色。色素色由色素存在而产生,色素存在于鳞片中的表皮中,它们能反射出固定的光线,使蝴蝶体现了一些固定色彩,主要的色素有四类,最常见的是黑色素,它由新陈代谢产物生成,体现深暗的黑、褐等色,白色、黄色、金色的色素,则是由尿酸形成的蝶蛉素。一些蝶类还利用植物中的花红素、叶绿素等打扮自己,,当它们的幼虫啃食植物时,就把植物的色素存在体内,用于将来妆点自己的翅膀。所以,称它们是“会飞的鲜花”真是恰如其分。
蝴蝶翅上那些耀眼的金属虹彩,其实并不真正存在,它是由鳞片对光的折射产生的,这样形成的颜色叫结构色,在不同角度的光源照射下,经过这些不同来源色彩的组合,蝴蝶美丽起来了。这些细小鳞片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妆扮自己,一些生活在高山上的蝴蝶,主要靠鳞片吸收外界热量。当清晨气温较低时,它们展开翅膀,让阳光可以直射到闭合着的鳞片上,以便能够吸收到足够多的热量来升高体温。而当体温上升到足够时,鳞片就会自动张开,减少阳光的辐射角度,从而减少对热能的吸收。这样就可以在瞬息万变的高山气候环境上,把自己的体温控制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了。
蝴蝶一直是可爱生物,但是除了可爱,它们还对人类有不少实际用途,且不说模仿蝴蝶外形的无数工艺品,即使在各种信用卡和正宗商品上广泛使用的防伪标志,其设计灵感也来自于蝴蝶鳞片。甚至人造卫星上,也有蝴蝶防生学的痕迹。人造卫星游太空时,阳光最直接照射的一面,温度短时间会一下上升到200多度,而没有阳光照射时,又会降到零下200多度。这样的温度变化会损坏卫星上的设备。宇航科学家们从高山蝴蝶鳞片的功能上,学习到了控制人造卫星温度变化的办法。他们根据蝴蝶的温度控制原理,设计出了一种与蝴蝶鳞片极相似的卫星控温系统。这个覆盖在卫星表面的“鳞片”系统,每个“鳞片”两面吸收热量的能力完全不同。由于这些“鳞片”也会根据温度变化自动开合,卫星的温度被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云南大理有下蝴蝶泉,每年三月,蝴蝶们都要在蝴蝶泉集会,它们成群地在泉边飞舞,有的连成一串串挂在泉边的树上。然而事实上,蝴蝶泉边汇集的并不都是蝴蝶,有一些是蛾子,但蝴蝶的确是有群集的习惯,最典型的是美国的国蝶----大桦金斑蝶。每年秋季,这些生活在北美大陆中部的蝴蝶都会远飞三四千里,到墨西哥越冬的树丛中,聚集成壮观的庞大蝶群,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现在这些地区已被联合国列为保护区。
随着环境与生态意识的深入人心,蝴蝶的美引起了人类更为浓厚的兴趣。蝴蝶不仅源源不断地启发着人们的创造性和灵感,还被人们赋予更多的使命。许多国家都评有自己的国蝶,如澳大利亚有帝王鸟翅凤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极乐凤蝶;巴西的翠蓝闪蝶;日本的大紫蛱蝶等。到2003年,世界各地已建成了320多家较大规模的蝴蝶园或博物馆,其中英国有80多家,其他欧洲国家30多家,美国27家,日本21家,余下的分布在东南亚及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一些建造在大城市或风景旅游区的现代化大型蝶馆,投资数千万甚至上亿美元,展出世界各地的蝴蝶标本或活体,为人们提供了不用跋山涉水就能轻松感受到神奇绚丽的自然之美的场所,形成了世界各国生态旅游和环境意识教育的一种新时尚。然而更遗憾的是,作为世界蝶种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巴西),中国的蝴蝶馆整体水平还很落后。 |